一、产业链基本状况
产业链总体描述
高阳县纺织产业作为立县支柱产业,拥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毛巾纺织产业集群在国际国内市场享有盛誉。有产值过亿元企业20家,规上企业116家,先后被评为“中国纺织基地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示范基地”和“中国领航创新产业集群”。近年来,高阳县纺织产业实现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产品出口到欧洲、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国内市场对高阳县纺织产品的需求也在稳步增长,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高阳县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政策,贯彻落实“质量强国”战略,不断提升纺织产业质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以推动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政府还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高阳县纺织产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毛巾生产基地,其产业链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产业链结构概述
上游:
原材料供应:包括棉花、化纤等纺织原材料收购与加工。
纺织机械与配件:涉及纺织设备的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为中游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中游:
纺纱:将原材料加工成纱线,为后续的织造过程提供原材料。
织造:利用纱线通过织机编织成各种纺织品,如毛巾、布料等。
印染: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和印花处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后整理:对印染后的纺织品进行整理、加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外观。
下游:
品牌与营销:建立自主品牌,进行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
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线下批发市场等多种渠道进行销售。终端消费者:最终的纺织品使用者,包括个人消费者和各类企业。
高阳县建有三利自动化印刷生产线、永亮棉纺织数字化工厂、图强职能化车间,拥有纺织类中国驰名商标4个,自主品牌8000余个。创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各级技术中心17个。
“高阳毛巾”品牌创新实践: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高阳县纺织企业共同打造了“高阳毛巾”集体品牌。该品牌注重产品设计和品质控制,采用环保材料和先进工艺,生产出一系列高品质、环保的纺织品。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高阳毛巾”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数字化生产创新案例:高阳县已对41家企业进行了深度数字化改造,建成4个省级数字化车间。2023年7月上线运行的"高阳县纺织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专业运营团队整合纺织产业数字化生态伙伴资源,实现了集群产供销一体化协同协作。
二、产业链质量状况和关键质量问题
(一)产业链质量状况
研发创新质量
研发创新关键环节创新实践经验主要有两个方面:
1.新材料研发
宏润公司通过与天津工业大学和河北省家用纺织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紧密合作,共同攻克了材料制备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生物基纤维材料,该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还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高强度、耐磨、耐腐蚀等。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新材料测试和评价体系,确保新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满足市场需求。
2.产品创新设计
产业链内设计企业——三米青公司注重市场调研和消费者需求分析,根据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喜好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同时,企业还加强与设计师和创意机构的合作,不断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元素,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将质量提升与管理、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一体化推进的先进经验:
1.质量管理: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过程再到成品检验,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同时,企业还注重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2.技术创新: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企业还鼓励员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3.标准制定: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纺织产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企业还建立了严格的企业标准体系,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4.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利的申请和管理,确保企业的技术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企业还加强了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5.一体化推进:企业将质量提升、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纳入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实现了各项工作的协同推进和相互促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和效果。
生产制造质量
高阳纺织企业欧博之前由于质量不稳定导致客户投诉增多,经过质量问题的解决,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订单量也随之增加。在标准研制方面,新的团体标准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顺畅,合作伙伴因采用了统一标准,其生产周期缩短了 10%。而在数字化转型中,智能化系统的引入使生产线上的人工干预减少了 30%,效率显著提高。通过采用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高端计量检测设备、参与标准研制与推广、加大无形资产投入、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以及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河北瑞春纺织公司成功解决了生产制造中的质量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了质量损失和生产成本。同时,公司还通过标准化和试验验证等手段,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为纺织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瑞春纺织的转型经验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生产制造中的质量问题解决
高阳纺织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河北瑞春纺织公司,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面临着产品质量不稳定、次品率较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引入了先进的织物手感风格检验检测技术,并结合高端计量检测设备,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通过这一举措,公司的质量控制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产品合格率从原先的 95%提高到了 99%,大大减少了质量损失和生产成本。
2.标准研制与推广
河北瑞春纺织公司深知标准在产业链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公司还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研制了相关团体标准,打通了上下游的联通,实现了数据共享。这些团体标准不仅统一了技术标准,提高了产品的兼容性和通用性,还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由于技术标准的统一,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和生产等方面都实现了更加高效和精准的协同,从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检验检测认证与无形资产投入
河北瑞春纺织公司高度重视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并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和方法。通过不断加大对检验检测认证的投入,公司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还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公司还积极参与国际认证和标准化活动,获得了多项国际认证和奖项,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4.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与试验证能力
河北瑞春纺织公司充分发挥了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在产品设计定型、生产定型阶段中提供了强大的试验证能力。公司建立了专业的试验验证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试验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对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试和评估。通过试验验证中心的支持,公司能够快速发现并解决产品设计和生产中的问题,确保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
5.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
在推进生产制造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方面,河北瑞春纺织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公司引入了先进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同时,公司还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通过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河北瑞春纺织公司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的转型升级。
销售与贸易质量
高阳纺织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河北柏立信家纺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企业高端品牌形象,并寻求海外市场的拓展。通过持续的质量提升和质量基础设施的建设,锦绣纺织集团成功实现了品牌升级和国际市场的突破。
1.塑造高端品牌形象
产品质量提升:柏立信家纺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公司注重原材料的选择,采用高品质、环保的原材料,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通过严格的品质控制和质量检测,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
品牌认证与荣誉:柏立信家纺的产品通过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认证等多项国际权威认证,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公司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多项荣誉,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市场反响与溢价。由于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塑造,柏立信家纺的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了更高的溢价。例如,高端床品“风华正茂”在通过认证后,价格较之前上涨了20%,但销量依然保持强劲增长。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柏立信家纺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2.传递消费信任
透明化生产:柏立信家纺采用透明化生产方式,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情况,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公司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展示生产车间和质量控制环节,让消费者亲身体验产品的品质保障。
客户服务:柏立信家纺注重客户服务体验,提供完善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体系,确保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得到满意的体验。公司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对消费者的反馈和投诉进行及时处理和回复,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3.扩大市场份额与海外市场拓展
国内市场拓展:通过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柏立信家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逐年扩大。公司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覆盖更多城市和地区。
公司还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活动,提高品牌曝光度和市场影响力。
海外市场拓展:柏立信家纺通过获得国际认证和标准的互认,成功进入海外市场。例如,公司的高端床品“花样年华系类”通过了欧盟的环保标准认证,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公司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和商务洽谈活动,与海外客户建立联系和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和代理,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海外市场拓展不仅带来了销售额的显著增长,还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化机遇和挑战。
(二)产业链关键质量问题
研发创新质量
高阳纺织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河北旭生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生公司”),专注于高端纺织品的研发与生产。近年来,旭生公司在科学研究、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环节中遭遇了一系列质量技术瓶颈与管理问题。
1.质量技术瓶颈
在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过程中,由于材料性能的不稳定,导致产品强度、耐磨性等关键指标波动较大,难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在纺织工艺优化方面,由于设备精度和工艺参数的匹配问题,导致产品尺寸稳定性差,次品率较高。产品可靠性问题,部分新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褪色、起球等质量问题,影响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用户满意度。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品适应性测试不足,导致产品在特定环境下性能下降。企业质量管理问题,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估方法和持续改进机制。质量控制环节存在漏洞,部分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标准执行不到位。
一体化推进困难,在将质量提升与管理、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不畅,导致整体推进效率较低。缺乏统一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导致不同部门在质量标准上存在分歧。资源与支持问题,检验检测设备短缺,无法满足新产品的全面检测需求。
检测成本过高,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人才短缺,缺乏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经验的质量管理与技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不配套,无法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2.共性质量技术协同攻关问题
在产业链中,面临的质量技术创新难题主要包括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高效节能的纺织工艺优化、智能化生产线的建设等。在共性质量技术协同攻关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统一的研发方向和协作机制。共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3.应对措施与政策支持
企业措施:
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方法和持续改进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跨学科的质量管理与技术团队。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政府政策支持:
提供财政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培训等服务。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4.进展与困难
经过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旭生公司在质量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仍面临一些困难,如人才短缺、资金压力、市场竞争激烈等。未来,旭生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应对市场挑战,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制造质量
高阳纺织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华锦纺织集团(以下简称“华锦集团”),致力于高端纺织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华锦集团在生产制造、工艺控制、产品检测、供应商管理、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面临的质量技术与管理问题包括:生产制造过程控制与工艺控制方面,因生产设备老化,生产效率下降15%,废品率上升6%,工艺控制不精确,产品合格率仅为9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产品检测环节存在漏检、误检现象,市场退货率达13%,且缺少先进检测设备,无法检测新型纤维材料全部性能。供应商管理方面,供应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原材料合格率仅为94%,交货期不稳定,影响生产计划执行。数字化转型中,生产设备数字化程度低,仅11%的设备与信息系统互联,数字化管理系统不完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有限。绿色转型方面,能源消耗高,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6.5%,废水、废气排放量大,环保成本占比高达7.8%。
无形资产投入与标准推广存在问题,在标准研制与推广方面投入不足,缺乏行业话语权,市场份额受挤压,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入缺乏,产品在国际市场认可度低,出口受阻,损害企业品牌形象,减少潜在市场份额,增加市场风险。
产品性能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3%的差距,尤其在纤维强度、耐磨性等方面。省内检验检测、认证等第三方技术机构,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较先进,但针对华锦集团重点产品检测/计量需求,仅90.8%能完全满足,对新型纤维材料检测能力有待提高。
存在的问题有检验检测设备短缺,部分检测项目外包,增加检测成本,检测成本过高,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人才短缺,尤其缺乏跨学科知识和经验的质量管理与技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不配套,无法及时有效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供应商管理困难,缺乏统一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制造技术标准不统一,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推进生产制造数字化转型面临资金、技术、人才多方面挑战,绿色转型中,环保设备投入大、运行成本高,企业经济压力大。
企业加大对研发、检测、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经过努力,华锦集团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环保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困难。未来,华锦集团将继续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产业链升级发展。
销售与贸易质量
高阳纺织产业链中的知名企业盛世华纺有限公司(简称“盛世华纺”)专注于高端纺织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近年来市场竞争加剧,其在高端品牌形象建设、传递消费信任、扩大市场份额及海外市场拓展方面遇质量问题。
存在的质量问题有:高端品牌形象建设方面,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高端产品合格率仅 85%,品牌传播策略不明,消费者认知度低,溢价能力有限。传递消费信任方面,产品质量问题致消费者信任度降、退货率升,售后服务不完善,损害品牌形象。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因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国内市场份额增长慢,与国际知名品牌有差距。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出口产品质量不稳,退货率高达 10%,且缺乏对海外市场了解,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不符当地需求。
企业应对措施包括:提升产品质量,加大研发投入,确保高端产品合格率达 95%以上,加强原材料和供应商管理。建设高端品牌形象,制定明确传播策略,加强形象塑造维护。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体系,加强与消费者沟通交流。拓展海外市场,深入了解需求,调整定位和策略,加强与国际品牌合作交流。
政府部门支撑政策有:财政资金支持,提供资金鼓励研发创新,给予出口退税、关税减免等优惠。品牌建设指导,加强指导,提供咨询培训,支持参与展会论坛。海外市场拓展支持,提供调研、风险评估服务,加强与海外合作交流。
进展方面,盛世华纺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高端产品合格率达 92%,品牌形象有效塑造提升,海外市场拓展有成效,出口额稳步增长。困难在于品牌建设、海外拓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品牌传播策略需优化、海外调研和风险评估需加强、国际竞争压力大等。
三、试点工作内容
聚力点上突破,实施产业技术攻关
1.实施产业技术攻关,提升基础材料、零部件和设备质量:组建由纺织材料、化学工程等领域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针对当前纺织产品基础材料存在的性能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设立专项研发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新型纺织材料的研发,特别是环保、高性能材料的开发。设立新材料试验基地,对研发出的新材料进行实地测试,确保其在纺织产品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聚焦纺织机械的关键零部件,如轴承、电机等,加强研发力度,提升零部件的精度和耐久性。建立严格的零部件质量控制体系,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确保零部件的质量稳定可靠。鼓励企业采用优质、高性能的零部件,提升整机的性能和稳定性;对纺织生产中的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引入先进的纺织机械和自动化设备。鼓励企业开展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设立设备升级补贴政策,降低企业设备升级的成本压力。
2.攻克疑难工艺技术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组建由纺织工艺、机械、自动化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针对纺织生产中的疑难工艺技术问题进行研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攻关,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对现有工艺流程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制约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瓶颈环节。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对现有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和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设立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对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3.推进设备、流程和应用软件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和升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设立自动化改造补贴政策,降低企业自动化改造的成本压力;对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鼓励企业建立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或工厂,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企业加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设立软件研发基金,支持企业开展应用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工作。推广数据共享和协同办公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4.实现重点产品执行标准和关键质量指标“双比对、双提升”: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重点产品执行标准和关键质量指标的比对工作。定期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质量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比对结果,分析国内外标准和质量指标的差距与不足。找出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和瓶颈环节;针对分析出的差距和不足,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和提升计划。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产品质量指标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5.推进内外贸标准认证衔接,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加强与国内外相关认证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内外贸标准认证的衔接和互认。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认证和标准制定工作;设立内外贸一体化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标准查询、认证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
6.加强质量攻关资源、人才和能力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参与质量攻关工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质量攻关项目;加强质量攻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质量攻关团队。设立人才培养基金,支持高校和企业开展质量攻关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设立质量管理奖励基金,对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企业进行表彰
强化线上联动,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1.强化线上联动促进质量管理协同。建立线上质量管理平台,支持数据共享等功能,鼓励上下游企业加入形成联动机制。开展线上问题诊断与解决方案共享,设立诊断区域并鼓励分享成功案例形成知识库。举行定期线上质量管理会议,邀请各方参与,促进信息交流与合作。
2.应用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引入六西格玛等先进理念,通过线上培训等提高认识和应用能力。鼓励采用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提供线上教程和案例解析帮助掌握应用。
3.实现质量管理体系在产业链上的一致性应用和成熟度提升。统一采用国际通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鼓励企业建立完善并提升成熟度。
4.构建全链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体系。制定和完善涵盖各环节的标准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应用。
推动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鼓励建立数字化质量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应用,利用技术手段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5.培育和传播质量文化。利用线上渠道宣传,组织活动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
6.提升全员质量能力。开展线上质量培训课程,提供实践应用指导提升效果。
7.进行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与预警。建立风险数据库,利用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和预警。
8.加强相关部门质量监管。建立线上监管系统,实现全覆盖,加强数据共享形成监管合力。
推动面上提升,培育质量产业集群
1.依托区域特色打造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在高阳县纺织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设立专门的质量技术创新中心,集研发、试验、展示、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吸引国内外纺织产业的质量技术专家、学者和企业入驻,形成技术创新的强大阵容;针对高阳县纺织产业在原料、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特点,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质量技术攻关,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结合区域纺织产业特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质量管理创新体系,包括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方面。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如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2.组建产业集群质量标准创新合作平台:吸引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检测机构等共同参与,组建质量标准创新联盟。联盟成员共同制定和完善纺织产业相关质量标准,推动标准的国际化、先进化;依托联盟平台,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纺织产业质量标准创新研究,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标准的对接和转化,提升区域纺织产业标准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广先进的纺织产业质量标准,提升企业的质量意识和能力。
3.组织链间帮扶,推广优势产业链的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模式:在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帮扶机制,由质量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帮助质量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提升能力。通过现场指导、经验分享、技术支持等方式,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发展;组织专家团队梳理和总结纺织产业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模式,如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等。通过培训、研讨会等方式,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广这些先进理念和模式,提升整个产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4.创新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机制,深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应用:加强与周边地区纺织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质量合作互助机制。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式,共同提升区域纺织产业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加强与检测机构、认证机构等质量基础设施的合作与共建,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与创新,提高产品检测、认证、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打破地域限制,推动质量要素资源在区域间的共建共享。通过建立质量要素资源数据库、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实现质量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夯基固本,集成质量基础设施
1.产业链质量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和集成服务:整合现有的检测、认证、计量等质量基础设施资源,建立统一、开放的共享平台。平台应支持在线预约、数据共享、结果互认等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一站式质量服务,包括原材料检测、半成品检验、成品认证等,满足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需求。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为企业提供及时、高效的质量服务。
2.满足产业链需求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针对纺织产业的特点和需求,研发高精度、高效率的计量测试技术。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依托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为纺织产业提供高水平的计量测试服务。中心应配备先进的计量测试设备和技术人员,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技术和质量协同标准需求:结合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制定和完善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对接和转化,提升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制定一批引领产业优化升级的标准,包括绿色生产、智能制造、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标准。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动纺织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4.全链条质量认证体系:从原材料到成品,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认证体系。鼓励企业参与国际质量认证,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支持认证机构的发展,提高认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认证机构的监管,确保认证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5.全生命周期检验测试技术和服务能力:加强检验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检验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拓展检验测试的服务范围,覆盖纺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依托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为纺织产业提供高水平的检验测试服务。实验室应配备先进的检验测试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确保检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各级质检中心建设和人才需求:完善各级质检中心的设施和设备,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加强质检中心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覆盖全县的检验检测网络;加强质量管理、检验检测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为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强化约束,健全质量政策体系
1.强化约束,健全质量政策体系:制定高阳县纺织产业质量发展规划,明确质量提升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确立质量政策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质量作为衡量产业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结合纺织产业特点,修订和完善相关的质量法规和标准,确保质量政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产业在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2.开展质量评价,构建细分产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纺织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制定具体的质量评价标准,如原材料质量、加工工艺质量、成品质量等。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纺织企业实施定期的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激励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开展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形成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3.保障质量人才,特定人才纳入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目录:加大对质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高校开设质量管理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立质量人才奖励基金,对在质量管理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将质量管理人才纳入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目录,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和待遇。鼓励企业建立内部质量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质量人才的职业地位和待遇。
4.锚定质量责任,完善构建产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机制:确立企业在质量管理中的主体责任,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企业依法履行质量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纺织产业的日常监管和抽查。对质量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质量监管和执法威慑力。
5.开展质量激励,完善省市级的质量奖奖补机制:设立省市级质量奖励基金,对在质量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奖励资金可用于企业质量改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奖评选标准和程序,确保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质量奖评选活动,提升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
6.建立链主企业质量担保机制,持续推进融资企业“白名单”:鼓励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对其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质量担保。链主企业应对其供应链上的企业质量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质量风险;建立纺织产业融资企业“白名单”制度,对质量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白名单”企业的审核和监管,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7.设立质量基础设施发展资金,形成质量水平溢价: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纺织产业质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资金可用于质量检测、认证、计量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质量水平溢价,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质量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质量效益的良性循环。
推广培育,打造产业高端品牌
1.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利用高阳纺织产业的独特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进行品牌策划,明确品牌定位,如“高阳品质,世界之选”。整合产业链资源,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和宣传口径;制定多元化的品牌传播策略,包括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如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品牌宣传。
举办或参与国内外纺织展会、论坛等活动,提升品牌曝光度。借助政府、行业协会等力量,组织“高阳毛巾节”等大型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强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确保品牌权益不受侵犯。
建立品牌维权机制,对侵权行为进行及时打击;跟踪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品牌策略和产品定位。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实现品牌升级。
2.提高产业链产品美誉度:依托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等平台,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鼓励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产业升级和品质提升;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提供快速响应、专业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加强售后服务跟踪和反馈机制建设,及时解决客户问题,提升客户满意度;挖掘和传承高阳纺织产业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
通过品牌故事、品牌理念等方式,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3.产业链聚合性品牌培育、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整合高阳纺织产业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品牌,如“高阳纺织”等。加强公共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品牌投入和创新力度;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品牌协作和资源共享,形成品牌合力。
鼓励企业开展跨界合作和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4. 品牌建设人才资源、服务能力和国际标准化水平:加强与高校、培训机构等合作,培养一批具备品牌策划、传播、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品牌建设人才。鼓励企业设立品牌管理部门或聘请专业品牌管理机构进行品牌建设和管理;加强品牌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品牌策划、设计、传播等全链条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利用第三方品牌服务机构进行品牌建设和运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升高阳纺织产业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高阳纺织产业与国际接轨。
各司其职,凝练质量提升模式
1.链主企业作为质量提升的主体:设立专项攻关团队,针对纺织产业中基础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关键质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问题根源。投入研发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基础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质量稳定性;制定智能化升级规划,分阶段推进纺织产品和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定期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培训,分享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
搭建质量交流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合作和经验分享,共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质量水平。
2.技术机构协助解决工艺技术问题:与链主企业紧密合作,针对纺织产业的工艺技术问题,提供设备和软件的升级方案。协助链主企业完成设备和软件的升级工作,确保升级后的设备和软件能够满足生产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协助链主企业梳理现有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参与制定和完善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构建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推动质量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引导链主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质量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协助链主企业建立质量数据管理系统,实现质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利用和共享;针对不同层次和岗位的员工,制定个性化的质量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质量培训活动,如线上课程、现场教学、案例分享等,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
3.“一链一策”制定质量联动提升方案:结合纺织产业链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一链一策”的质量联动提升方案。方案应明确质量提升的目标、路径和措施,确保各项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根据质量联动提升方案,梳理出纺织产业链中的重点攻关项目,形成项目清单。明确项目的责任人、完成时间和验收标准,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推进并取得实效;明确链长单位、链主企业、链上成员及质量赋能专业技术机构在质量联动提升方案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推动纺织产业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
四、质量提升培训基地建设计划
质量技术综合服务培训基地
利用河北省标准化院等作为核心,与河北省家用纺织品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质量检测中心等建立合作,研究和开发前瞻性技术、新产品,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建立标准体系并培养行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建立与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高阳县职教中心等合作,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和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采用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产业发展急需。
五、预期经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1.规模效率指标提升:此方案的顺利实施可将进一步提高纺织产业的总体产值规模。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纺织产业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提升高阳县纺织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纺织行业的地位。
2.质量成本指标优化:质量联动提升方案将重点解决基础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质量问题,推动产品和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这不仅将提高产品质量,预计减少不良品率5%、降低废品损失和返修成本等,降低产品生产成本5%以上。同时,质量提升将带来品牌价值的提升,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8%以上。
3.品类应用指标拓展:通过质量联动提升方案的实施,商业化生产产品品类数量将得到提高30%,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充分开发占据细分市场应用领域,如高端毛巾、环保毛毯等,将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水平,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
社会效益
1.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高阳县纺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工作的实施,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集群。这将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纺织产业的稳定发展也将为地方财政贡献更多的税收收入。
2.提升品牌形象与国际竞争力: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这些品牌形象。同时,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高阳县纺织产品将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份额。
3.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方案的实施将推动高阳县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推动纺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附表:
1.纺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问题清单
2.纺织产业链供应链重点攻关项目清单
3.纺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政策工具清单
序号 | 产业链位置 (上/中/下游) | 地理分布 | 主要企业名称 | 产业链质量问题 | ||||
质量技术问题 | 质量管理问题 | 质量基础设施问题 | 质量品牌问题 | 其他质量相关问题 | ||||
1 | 上游 | 高阳 | 河北宏润新型面料有限公司 | 在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上进展缓慢 |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控制措施不够严格 | 检测认证能力不足 | 知名度有待提高 | |
2 | 中游 | 高阳 | 河北旭生纺织有限公司 | 缺乏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支持,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 | 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 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 | 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 品牌附加值不高 | |
3 | 下游 | 高阳 | 保定图强纺织有限公司 | 依赖线下传统渠道,电商渠道较弱 | 缺乏与供应商、零售商到客户的完整供应链协调 | 缺乏完善的质量信息平台 | 品牌营销策略单一 |
序号 | 攻关项目名称 | 拟解决的产业 链质量问题 | 项目牵头和参与机构 | 预期成效 |
1 | 智能纺织装备研发 | 提高纺织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 保定金士强纺织有限公司 | 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纺织装备,提高纺织企业的生产效率20%以上,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 |
2 | 高品质面料研发与产业化 | 研发新型面料并推动其产业化,提升面料的质量和附加值。 | 河北宏润新型面料有限公司天津工业大学 东华大学 | 成功研发出2-3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品质面料,并实现其产业化生产,为纺织产业链带来新增产值超过1亿元。 |
3 | 绿色纺织工艺与循环经济研究 | 推动纺织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欧博 河北省家用纺织品产业技术研究院 | 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纺织工艺体系,并在行业内推广应用,实现纺织产业碳排放量降低20%以上,资源回收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
4 | 纺织产业供应链管理优化 | 优化纺织产业的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性和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和运营成本。 | 保定图强纺织有限公司 | 形成一套高效的纺织产业供应链管理体系,降低企业库存水平20%以上,缩短订单响应时间30%以上,降低运营成本10%以上。 |
5 | 纺织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 | 加强纺织品牌的建设和市场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纺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高阳县毛巾行业协会 | 成功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品牌,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品牌销售额增长50%以上。 |
序号 | 质量政策工具需求 | 具体措施 | 落实形式 | 预期成效 |
1 | 原材料质量控制 | 制定严格的原材料采购标准 建立供应商评估和审核机制 加强与优质供应商的合作 | 制定并发布原材料采购标准和供应商评估制度。 设立专门的供应商管理部门,负责供应商的日常管理和评估工作。 定期组织供应商进行质量培训和技术交流,提升供应商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 | 原材料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降低因原材料问题导致的生产损失。 供应商管理更加规范,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质供应商合作更加紧密,共同推动纺织产业质量提升。 |
2 |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 制定详细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加强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 制定并发布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设立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建立质量检测中心,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 | 生产过程更加稳定可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 设备运行更加稳定可靠,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损失。 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
3 | 产品检验与追溯 | 建立完善的产品检验体系,对出厂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测试。 实施产品追溯制度,对产品的生产批次、原材料来源等信息进行记录和追溯。 加强不合格品的管理和处理,防止不合格品流入市场。 | 制定并发布产品检验标准和追溯制度。 设立产品检验部门,负责产品的检验和测试工作。 建立不合格品处理机制,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和处理。 | 出厂产品质量得到保障,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产品追溯制度有效实施,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不合格品得到有效管理和处理,防止质量问题的扩大和蔓延。 |
4 | 质量文化建设 | 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和素质。 建立质量激励机制,对在质量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 营造质量文化氛围,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质量文化的熏陶。 | 定期组织质量意识教育和培训活动。 设立质量奖励基金,对优秀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公司内部宣传和推广质量文化理念,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 员工质量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形成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质量激励机制有效实施,激发员工参与质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质量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推动纺织产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 |